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导致许多地方的文旅企业深受重创,贵州省由于及时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控制情况相比一些地方要好一些,但贵州的文旅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可能也不算乐观。今天,中经文化产业带您了解地方战“疫”系列报道之“贵州篇”。 全国确诊病例疫情图(历史数据)(图源:百度大数据) 2月初,一张“全国确诊病例疫情图”让贵州省名声大噪。图中,贵州省色块“一片红中一点橙”,网友说“佩服贵州,被四面包围了还保持的这么好”,“硬核防控,只服贵州”,“折耳根护体”,“苗疆巫术”等等。 贵州省政府面对疫情,工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有消息称,在仅发现4例确诊病例时,贵州就果断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第一时间进入了“战时”状态。全面取消各类大型活动,全面暂停或关闭公共娱乐文化场所,全面加强医用和生活物资保障。从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到普通记者、超市员工,从志愿者、清洁工到运货司机、快递小哥……全省上下无数人放弃春节假期、放弃家庭团圆、放弃自身安危,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战役中。 另一种角度的看法,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贵州疫情出现较晚且未大规模爆发,其原因是偶然的天时地利和已注重防疫的“人合”。 有消息称,贵州虽为劳动力输出大省,但春运返程客流的人口主要来自长三角及珠三角沿海省份,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开车返乡,沿途几乎无需路过湖北,后又因第一波疫情扩散高峰期,贵州大雪封路形成天然屏障,加之在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已提醒疫情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大家都已加强了疫情防控。 相关的说法很多很精彩,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进入主题,盘点一下贵州省在疫情期间是怎样调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 ★一级响应 1月24日,贵州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文化和旅游行业诸多项目按下了“暂停键”。(截至2月12日,全省依法依规暂时暂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家;取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拟开展的文化活动场、延期6场;取消拟在春节期间举办的文化旅游活动场;全省家A级旅游景区全部暂停营运;旅行社累计取消团队游客人。) ★退还旅游保证金 2月6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暂时退还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暂退范围为全省所有已依法缴纳保证金、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暂退标准为现有缴纳数额的80%。 ★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2月8日,为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减税费、降成本、稳贷款、免房租、缓社保”等举措,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复工复产十条措施 2月16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就人事劳资、产业建设用地、房屋优惠、税收减免、资金支持、降费支持、电气费用减免、宣传营销支持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并展开指导、服务和协调。 ★文旅基层调研 2月18日,贵州省文旅厅派出8个工作组,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疫情防控背景下企业复产、重点建设复工相关情况,与各地文旅部门探讨疫后如何实现年度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等问题。 ★旅游景区指南50条 2月18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序开放旅游景区工作指南》,从综合管理、游览组织、公共卫生、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50项具体工作,旨在实现疫情防控、景区发展、群众可游的目标。贵州全省域景区将陆续分类分区分批次开放(2月21日起,赤水市部分景区、酒店恢复开放;2月22起,贵阳市部分公园将陆续开放,息烽温泉逐步恢复营业;2月25日,小七孔景区将恢复开放……)。 ★黔东南文旅复工复产 2月21日,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发文“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安排部署工作”,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安排部署工作,最大限度克服疫情对州内文化旅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文化旅游企业快速渡过难关。 ★黔西南景区、酒店开放指南 2月23日,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印发《黔西南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好旅游景区、酒店等开放工作指南》。(年2月23日起,全面恢复旅游景区、景点,酒店(民宿、客栈)、餐饮等场所开放营业。餐饮场所只能通过外卖配送方式经营。对公园、广场、商场、车站(码头)、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适度控制人员密度。娱乐场所(电影院、KTV、网吧等)继续关闭。) ★三级响应 2月23日24时起,贵州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级一级响应调整为省级三级响应。 ★贵阳市景区、酒店指南 2月24日,贵阳市文旅局制定出台《贵阳市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有序开放工作指南》和《贵阳市宾馆酒店恢复经营疫情防控指南》,推进旅游景区有序开放和酒店宾馆有序恢复经营。 疫情防控期间,不少文旅机构和企业积极“上线”,通过互联网推出多元化产品,增加客户“黏性”,为疫情解除后可能产生的“报复性消费”蓄客。比如,遵义市文体旅游系统和行业企业运用在线视频及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文化服务,各旅行社(服务网点)、景区、场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