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1

在贵州,蓝天会下雨,那是蔚蓝色的雨。

山寨用竹竿搭起比吊脚楼还高的晾布架,几十条丈长的白织布挥舞着猎猎长风,迎接着蓝雨的洗礼。一夜梦醒,推窗一望,晨阳里便飘满了蜡染的旗帜。绣娘女儿拨开纷飞的风绰约而来,连绵的青山绿水就升起了大幕。

贵州没有地平线。这里开门见山,推窗碰山,靠山吃山,亲友站在这山喊那山。贵州的人生没有行走,只有登攀。大大小小的村寨在山间星罗棋布,像碧海中轻荡着古老的独木舟。到处是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犹如一张大网,编织出贵州的古老与辛酸。无数村民生活的地方和闻名全国的沿河县一口刀村一样,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的刀刃和刀尖上。遵义市芝麻镇的竹元村,竟有41个村民组,分散于三座大山和两条深沟。女检察官出身的谢佳清在那里扶贫5年了,把村庄收拾得花红柳绿,她是那里的驻村第一书记。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年12月,贵州举行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仪式,从省级到村镇,层层干部签订了誓言铮铮的军令状。经过整整4年努力,至年12月,全省万人的搬迁任务全面完成。那些贫困村民告别深山老林,欢欣地涌向城镇新居。他们从刀耕火种一步跨进现代文明——愚公的子孙不用再移山了。这个巨变举世无双,其意义和温度将深刻地影响山娃们的未来,长存在他们的家谱和回忆中。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万人,仅用了4年时间,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速度。到今年年底,全国一千万移民将搬迁就绪。

2

贵州的云彩能开花。几个月来,我驱车行驶在贵州的连绵群山中,到处可见当年的层层梯田,直抵山顶。不过如今已全然复绿,花草树木铺满天地,直上云雾之间。这就是退耕还林和易地搬迁再造的江山万里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的两条底线,贵州,正在回归多彩贵州!

年12月19日,我抵达铜仁市万山区移民安置点旺家花园,正赶上一批移民入住新居。广场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当鞭炮的繁响和烟雾腾空而起时,一场激动人心的广场盛宴开始了。

所谓“盛宴”其实就是几大车盒饭。总共3排余桌,近千人聚餐。主宾是移民,管饭的是党和政府。村民们拖家带口,但没什么大行李,因为老家一贫如洗,没什么可带的。他们清早从大山深处出发,到旺家花园已过中午。政府便组织集体就餐,也算庆祝大家的乔迁之喜。送水送饭的服务员都是党政机关干部,有局长、主任、科长、扶贫干部。很多老乡特别是娃娃第一次进城,怎么能坐得住呢?他们捧着盒饭到处看新鲜,看楼看路看绿化带,看广场周围的物业服务中心、爱心餐厅、幼儿园、图书室、文化娱乐室、超市等等,怎么也看不够,老人笑得脸上皱纹都扯平了。那些娃娃黑红的小脸蛋上挂着饭粒儿,在人缝中钻来钻去,欢叫声响彻天地。社区干部告诉我,几万移民搬来后,附近几家大商场的高跟鞋已经断档了,都被农家姑娘抢光了——告别了老家的泥泞地和乱石堆,她们终于可以骄傲地在街上走走猫步了!

激动和感动的光芒在每个人的脸上涌流。这一天宣告了许多个极具历史意义的“第一次”:他们第一次坐大巴,第一次上高速,第一次进城,许多人家第一次不再与牛羊同居,第一次安家在高楼大厦,第一次进电梯和超市,第一次使用抽水马桶,第一次站在高层阳台上眺望城市风景……他们犹如坐了一把过山车,下来已是万紫千红的新时代了。

党和政府以及所有扶贫干部的心太细了,为移民们想得特别周全。考虑到搬迁来的都是贫困户,很多人家没钱置办家具和生活用具。他们便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尽力筹措资金,为移民新居送去木床、饭桌、彩电、热水器,甚至还有米面肉菜,让他们进屋就能开始新的生活。

我走进来自一口刀村的一个移民家,听这家主妇袁新芝一口河南口音,我问你怎么跑到一口刀去了?你老家再穷也比一口刀好啊。

袁新芝不满地瞥了一眼老公朱永喜说:“别看他装得老实巴交,是他给骗去的呗。”原来,两人年轻时在广东一个企业打工时相识相爱,聊起家乡,朱永喜把一口刀说得那个美呀,山下的乌江渔舟唱晚,山上到处花果飘香,家家住着漂亮的吊脚楼。袁新芝听得心醉神迷,每逢年节便催朱永喜带她回老家看看,但永喜就是不动。直到第一个孩子快到上学年龄了,一家三口才回到一口刀。一路乘车坐船,上山爬坡,七拐八拐,登上山顶,头一眼看到丈夫的家——半间惨淡的破板屋家徒四壁,里面还躺着半瘫的老爹。袁新芝哭嚎着差点把丈夫撕碎。木已成舟,后悔也来不及了。爱情就是这样,打归打闹归闹,后来又生了两个小崽子。数月前,全家搬迁到旺家花园,5口人按规定交了1万元,获得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新居。经社区安排,朱永喜当了保安,袁新芝当了保洁员。日子过得舒心了,袁新芝买了一套红绸绿裤,天天晚上去跳广场舞。她领我看了看新居,然后说了一句让我极为感动的话:“没想到幸福生活来得这么快!”

不过新生活也有“快乐的烦恼”。初来乍到,老乡们不会开防盗门,不会用电磁炉,进超市不会刷手机,走路不懂红绿灯和斑马线,到银行不知怎样取款。全贵州万移民一夜之间变成市民,教他们尤其是老年人学会新生活,该是多大的规模啊!于是贵州所有城市纷纷创办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训班:把老年移民集中起来,辅导他们学会这些“技术活儿”。可今天学会了,明天又忘了,那就再教。

在广场盛宴上,一位扶贫干部当场挥毫写了一副对联:

哭了,笑了,胜利了,定被历史铭记;

苦过,累过,参与过,全是脱贫英雄!

3

来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移民安置点官舟镇,那是一片巍然耸立的楼群。沿河县有68万人口,是铜仁市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沿河县共有人需要易地搬迁,其中县内安置人,铜仁市区安置人。这项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政府提供,群众自愿”。为了完成搬迁任务,移民局真是想尽了千方百计,说尽了千言万语。他们多次雇大巴拉着老百姓进城看房子看环境;请老乡的亲朋好友上门劝;请已迁户回乡讲新居的好处。全县5万多人一批批搬迁,移民局的干部们一次次跟着,经常是当天去当天回。数十公里的路程,可以想见他们多忙多累吧!不过他们也有很欣慰的时候。一次在铜仁万山区安置点旺家花园,有个扶贫干部遇到3个放学娃娃,都是沿河县来的。他问,进城上学好不好啊?娃娃齐声说,好!为什么?一个12岁的女孩说,在村小学我们只有两本书,语文和算术。进城了,我们还有音乐、美术,还能学唱歌跳舞,可开心了!

还一次,几位干部把一批移民送到万山区。晚上6点多了,他们准备打道回府。这时路边匆匆跑来一位中年人问,你们车上几个人?干部说,加上司机4个人,你有什么事吗?中年人说,你们等等,我就来。只见他回身进了路边小超市,捧出4罐红牛饮料送过来,特别诚恳地说:“我是从一口刀村搬来的移民,在这儿住两个月了。你们太辛苦了,我没有更多的东西,给你们每人买瓶水吧,算是我的心意,我只有这个能耐。”

干部们的眼睛湿了。回程路上,一位在朋友圈发了一条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