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10220338.html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民间利用横幅、大喇叭广播、网络音乐等丰富的传播方式,引发了线上线下的共鸣。 1 横幅:接地气的宣传标语引发共鸣 疫情暴发初期,提高群众的疫情防控意识,成为宣传的首要任务。河南省的基层社区、乡村街道挂出印有防疫宣传标语的横幅,以接地气的话语,呼吁群众做好防疫措施,在网上掀起各地网民比拼横幅的热潮,牢牢抓住了“切断传染源”的防疫工作关键点。 网络走红标语 大胆用词,强化警示教育效果 在此次疫情防控宣传各类横幅的点评词中,“硬核”“接地气”“魔性洗脑”成为高频词汇。同时,该类标语契合新媒体爆款的传播特点,经网民自发分享与媒体报道传播后,完成了从地区传播到社会传播影响力的扩大,强化了内容的警示教育效果。 2 创意修辞,彰显趣味性与亲和力 标语是考验基层宣传工作智慧和行政水平的一把标尺。如同自带语音功能,增强了防疫宣传的亲和力,使防疫宣传有温度、更易懂,更好地凝聚起防疫的社会共识。“接地气”成为舆论评价该类横幅的高频词。 3 正面主导,获得网民普遍认可 梳理网民讨论抗疫标语的网络情绪来看,正面情绪占主导。大多数网民认为硬核标语简单粗暴,但接地气、有趣味,起到了规劝作用,产生了很好的防疫宣传效果。部分网民认为抗疫标语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 网民对抗疫标语的评价 大喇叭广播:“土方子”发挥新疗效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喇叭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赋予这种传统宣传工具新的生命力,令“土方子”发挥出更大“疗效”。全国各地的村庄通过大喇叭科普新冠肺炎日常预防信息。据统计,抖音平台#硬核大喇叭话题下视频多达个,累计播放量达8.1亿次。 河南乡村大喇叭宣传防疫知识视频截图 打通乡村疫情防控宣传“最后一公里” 相较城市而言,乡村地区人口分散,网络不够普及,信息获取途径匮乏,甚至还存在老人不识字等情况。大喇叭喊话有效打通了乡村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其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优势,变成了鲜活、搞笑的段子,被传播、被复制、被模仿,成为红极一时的“防疫宣传利器”。 1月26日,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村民杨再明在房顶调整大喇叭方向,准备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 满足群众在疫情上升期的信息需求 在疫情暴发初期,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常用的信息渠道存在差异。年轻人在向父母长辈普及疫情严重性和劝他们戴口罩时遭遇“滑铁卢”,“90后劝60后戴口罩,60后劝90后少熬夜,谁都不听谁的”成为一种调侃,“这届父母太难带了”成为广大青年网民的心声,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此时,“大喇叭+大白话”的宣传形式,满足了这一阶段年轻人希望通过“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提高祖辈、父辈防范意识的需求,收获了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