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它具有历史转折意义,这样重大的会议,一定不是轻松简单的。毛泽东曾这样说过,遵义会议上没有王稼祥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年,王稼祥出生在安徽泾县,19岁来到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并且还是学生会主席。王稼祥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于年冬天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而莫斯科中山大学正是联俄政策的产物之一。 莫斯科中山大学建立于年10月,原名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苏联为了纪念孙中山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在这里学习的有蒋经国这样的政要之子,也有王明、张闻天、邓小平这样的百姓阶层。 不同的是,国民党政要儿女都是通过保送的方式,而其他人则要经过报名、考试和选拔,合格之后才能来到这里学习深造。 莫斯科中山大学虽然只存在了五年时间,但是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为中国培养了许多革命精英和骨干人物,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就是出自这里。 显然,能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是非常难得且光荣的,不管是从思维眼界上,还是政治理论上,在革命者当中都是佼佼者,因此就有毕业生心高气傲、独断专行。 王稼祥在苏联留学长达五年时间,再加上身形消瘦且带着金丝眼镜,因此被大家称呼为“红色教授”。 年2月,王稼祥从苏联启程回国,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王稼祥非常赞同王明提出的路线方针,但是这种观点在到达苏区根据地后,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准确地说是王稼祥见到毛泽东之后改变的。 年4月,在江西宁都的青塘会议上,王稼祥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这次苏区中央局会议主要是讨论如何破解第二次围剿,但是在采取哪种方式打的问题上,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毛泽东、朱德提出的办法是首先诱敌深入,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表示不同意见,考虑到围剿兵力强大,认为要兵分多路击退敌人。 当天双方坚持各自意见,没有形成最终决定,第二天将会议扩大到各军的军长、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在次日会议上,毛泽东经过一夜重新梳理准备,在会议上耐心细致地讲述,最终说服了所有人。 列宁曾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经过实践检验,毛泽东提出的“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取得巨大成功。正是青塘会议,王稼祥对毛泽东印象深刻,他惊喜地发现“没受高端教育”的革命家总是能够结合实际情况。 年10月,苏区中央局开会批评毛泽东犯下“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根据事实进行解释,但又被认为是认识错误不够,会议要撤销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总政委是非常关键的位置,权力是很大的,因为在红军的指挥体系中,总政委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比如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制定了作战方案,要经过总政委的最后核准,也可以推翻重新制定方案。 就在此时,王稼祥突然站起来发言,他结合反围剿战役、攻打赣州的教训等方面表示毛泽东的指挥是正确的,希望他继续留在军队指挥作战,不要调他去专做政府工作。 虽然有王稼祥的明确支持,但是毛泽东还是被免去总政委职务,从此主要负责后方的政府工作。 直到年9月,蒋介石不顾日军大规模入侵华北,坚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集结百万大军大规模围剿根据地。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王明,他的左倾教条主义还在红军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因坚持执行阵地战策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被迫突围转移。 在湘江边,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军的湘军和桂军浴血拼杀,经过四昼夜的血战终于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幸存的红军将士走在浸泡着鲜血泥土上,痛失战友的眼泪止不住的流。经此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人,在湘江边牺牲了五万英烈。 按照最初的计划,红军渡过湘江以后要继续向西,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师。不幸的是,蒋介石已经识破红军的战略意图,在必经之路上安排重兵堵截。值此性命攸关时刻,毛泽东建议放弃原来计划,红军转向防守薄弱的贵州。 在通道会议上,又是王稼祥主动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同时得到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支持,博古、李德表示反对,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还是决定转头进军贵州。 在随后的黎平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再次得到认可,显然不包括博古和李德。王稼祥是最早提出召开遵义会议的人,他先找到张闻天表示应该让毛泽东领导,取得支持后又找了其他同志交换意见,当然也取得朱德、周恩来的支持。 在遵义会议上,博古将失利归结为敌人太强大,周恩来则认为是战略战术上犯了错误,并且主动承担错误、自我批评,同时也指出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张闻天则直接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王稼祥批评博古、李德军事错误和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提议撤销李德指挥权,建议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取得大家一致认同,毛泽东对此都感到十分意外。 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政治军事指挥“三人团”被取消,不久之后,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王稼祥是躺在担架上参加的遵义会议。 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王稼祥遭到飞机轰炸,肠子被炸穿,当时根据地药品奇缺,王稼祥没有麻药强忍八小时手术,古有关公刮骨疗毒,今有革命志士无惧疼痛。 虽然是躺在担架上,但是王稼祥看到湘江战役的惨痛,即便捂着肚子、忍着剧痛,他也不能缺席会议,因为此次关乎红军的生死存亡。 因为手术无法取出王稼祥体内的弹片,迫于无奈只能选择保守治疗,在以后的战斗岁月里,王稼祥一直躺在担架上,腹部一直通着管子,没有止疼药,只能用盐水消毒。 为了减轻抬担架同志的负担,王稼祥经常在警卫员搀扶下走路,战士们到达指定宿营地点,很久才会看到王稼祥和他的担架人员。在长征途中,曾有一段时间,王稼祥的肠子因感染流脓,但是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来到陕北,直到这时才被秘密送往上海治疗。 年,因伤口再次恶化而病倒,又被送到苏联治疗。也正是因此,在后来的工作期间,王稼祥总是在腹部带着热水袋。此外,王稼祥还是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的人。 年1月25日,王稼祥在北京猝然逝世,享年6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