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

一年级的小吕(化名)被同学小林(化名)霸凌,身上被铅笔尖扎伤20多处,后背、肩膀、眼角、胳膊都有伤口。

孩子眼睛的伤,差一点就刺到眼球。

小吕的校服上还有渗出少量血迹和被刺穿的破洞。

处理伤口时,孩子疼得放声大哭。

医生表示,有一部分铅笔屑太深,取不出来,全部烂碎在肉里,要割开肉才能清理。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疼。

小吕的妈妈说,孩子身上除了被铅笔戳伤,还有多处有淤青,不知道孩子都经历了些什么。这要是小林手里拿的是刀的话,那真的是不堪设想。

事情爆发后,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小林霸凌同学不止一次,往同学书包里面灌水,打同学脸......

令人心痛的是,这期间本有很多避免悲剧发生的机会,但悲剧没有被有效避免。

孩子被欺负不知道反抗,父母也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被欺负,被欺负了多少次。

孩子的“两副面孔”

宁愿自己被欺负,也不告诉家长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网上有句话说:“比校园欺凌更可怕的是,被欺凌者觉得求助无益,只能忍受。”

觉得求助无益的孩子,陈泗翰算一个。

4月8日,22岁男孩陈泗翰正式刑满释放。

7年前,他因刺死一位霸凌他的同学而入狱,从15岁到22岁,刑期天。

时间回到年,性格安静的初三学生陈泗翰,成了同学李小东的欺负对象。被五六个人,甚至是七八个人围在一起殴打是陈泗翰的常态。

有一次,李小东提出要跟陈泗翰单挑,反抗中,陈泗翰背部被刺伤了,医院里,一度濒临危险,而李小东不幸去世。

因为故意伤害罪,陈泗翰面临着8年的刑期。

陈泗翰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为了能够让他获得更好的教育,初一时,父母就送他去了50多公里外的县城读书,让他寄宿在亲戚家。陈泗翰成绩优良,常考进班级前十,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事发当天陈泗瀚被群殴两次后仍旧面临威胁,他并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我不敢给他们讲,怕我伯伯说我在学校打架。”

考虑到马上就要中考了,陈泗瀚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对他来说,顺利考完试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被同学殴打的皮肉之苦,孩子更害怕被家人训斥;与保护自己相比,更担心能否顺利考试。

如果在孩子心里进行排序,生命安全甚至不如考试成绩重要?!家人训斥甚至比外人欺辱更可怕?!

是经历了怎样的信任缺失,孩子才会认为求助无益?!

尹建莉老师曾说:“孩子宁愿承受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就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现了问题。”

而霸凌者李小东又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李小东家人对他的印象是:从小很乖,干活勤快,成绩也不错。镇上没有中学,初中去了县城读书。因为离家远,父母在县里为他租了个房子,有空会去看他。

李小东去县城上学后经历了什么,父母并没有太多了解。其父亲表示,从前他都是严加管教,有一次打儿子把棍子都打断了。“我也不知道他那天为什么欺负别人,出了家门我就管不着了,一定是学校没有教育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儿童大多曾经有遭受暴力的经历。这在李小东身上得到的印证。

成为小霸王的李小东,内心情感长期被父母忽视,又在棍棒下长大;在与同伴相处中,压制、暴力是他寻求安全的胜利法则。

两败俱伤的恶性事件让我们反思,为何在大人眼里乖巧懂事孩子,却在这场霸凌中,一个成了受气包,一个成了小霸王?

尹建莉老师说:“世上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霸凌的哪个角色,每个孩子都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一张纸最终进了垃圾筐还是被裱到了镜框里,不是纸自己决定的,是画它的人决定的。”

当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无法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被尊重的、被看见的,就会用无所适从、小心翼翼来掩盖自己真实的一面。

渴望被看见

4月9日晚,警察发现3个孩子在路边闲逛。

上前询问才知道,他们都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上课贪玩,害怕回家后被骂,一致决定组团离家出走。

了解情况后,警察将他们带回了派出所。

已经一天没吃饭的孩子们,把民警值班的半箱方便面和两袋火腿肠全部吃光......

孩子们的离家出走,尽管虚惊一场,仍让人心疼。

他们之所以离家出走,无疑是觉得父母训斥的模样比在外挨饿受冻还要可怕。

无论是校园欺凌,还是离家出走,孩子的举动都是声嘶力竭地求救。

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说,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作为成年人,我们渴望被伴侣、被上司、被朋友看见;同样,年幼的孩子也渴望被家长看见。

先有亲子关系,才会有教育

即使没有校园霸凌,没有离家出走,我们面临的种种日常教育难题,多半也卡在了亲子关系的质量,卡在我们是否充分看见了孩子。

朋友小易就和我诉苦:

“平常教育孩子,感觉轻了不是,重了也不是。说重了,生怕孩子闹个离家出走,有个万一。放任不管吧,又担心孩子会走上歪路。”

这不,周末到小易家做客,就目睹了她和儿子的争吵过程。

妈妈一脸严肃地质问儿子:“给你规定好了今天要写的作业量,你是不是该做了?”

儿子一副傲娇的模样:“我今天不想做,所以没做,怎么了?”

妈妈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你没做你还有理了?今天晚上必须写,写不完,不要睡觉!”

儿子直接撂下狠话:“你再逼我,我就不上学了!正好不用写作业。”

一句话,把妈妈堵得哑口无言,败下阵来。

妈妈觉得自己一心为了孩子,孩子这样顶嘴,当然生气伤心。

可孩子顶嘴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他慢慢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想要得到父母对其独立性、自主性的尊重。

常常一件小事就能起争执,往往是孩子在探究爱的深度和厚度。当外界的声音突然闯入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时,内心自然是想捍卫自己的领域,进而为了要证明自己的判断而做出一系列防御性的行为。

亲子关系先于教育。对孩子而言,当他感受到父母对TA真诚的关爱和尊重时,才不需要用叛逆的行为来“争取独立”。

教育中的尊重考验的其实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心理基础:你是否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否相信孩子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

给亲子账户储值

作家冯尘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其实亲子关系如同一个情感账户,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父母的悉心照顾,就开始往账户里存储爱(钱),当余额充足时,孩子自然会信任父母。

如果要求孩子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听从父母,就是从亲子账户里取钱。每让孩子妥协一次,就取出一点。

一次次的对抗,只会把账户清空,让曾经最亲密的关系渐渐产生裂痕。

在养育过程出现各类问题,我们都可以首先回到亲子关系的维度去思考,给亲子账户储值,把表达爱的方式进一步优化。

最后,用一位博主分享的8岁小男孩的诗歌作为本文结尾:

《我的妈妈》

她今年8岁了

我之所以说她8岁了是因为

生下我之后,她才是我的妈妈

我今年8岁了

所以,我的妈妈也8岁了

我8岁的妈妈,有时也不够好

做事有点追求完美,偶尔还爱发脾气,难过时会哭鼻子

生姐姐和我的气时,竟然惩罚自己不吃饭,一直拖地做卫生

但是,我很爱她

因为,8岁的妈妈和8岁的我一样都不够好

但都很努力

来源:新浪微博

张允晨

安度疫期,拯救无聊

聚思为孩子们准备了

超级专注力大礼

小程序-神奇专注pk赛

两款专注力训练小游戏

舒尔特、划消乐

已隆重上线

乔宝等你和孩子来挑战!

碎碎,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记录我与这个世界的天马行空。本文首发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