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位于老城官井路口十一中校内的郑莫祠,是遵义人民为纪念郑珍、莫友芝两位先贤而建的专祠。

郑珍(-年),字子尹,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方志学家、书法家、诗人。其治学以“汇汉、宋为一薮”作宗旨,精研《说文》,博综“三礼”,醉心于程朱理学。其见解不立异、不苟同,力求归于精当。其著述宏富,有经学、小学、史学专著及杂著三十余种,被尊为“西南硕儒”。其未专力为诗,却是宋诗派主将,被誉为“有清一代冠冕”,存诗九百余首,主要收入《巢经巢诗钞》和《后集》中。与莫友芝合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评为“天下府志第一”。

莫友芝(-年),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著名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诗人、书法家。幼年即随父亲莫与俦来遵,得与郑珍交往,学术上互相砥砺,共同精进。其精通声韵训诂之学,尤擅版本目录之学,所著《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宋元旧本书经眼录》等至今仍是古籍工作者的案头必备;《韵学源流》得现代语言学权威王力、罗常培首肯,编入高校语言学教材。诗词、古文造诣很深,亦为宋诗派重要人物。书法精于小篆与分书,有“以东都朴,补北朝光”之誉。与郑珍并称“西南两巨儒”。

郑莫祠是一座东西向砖木结构的平房,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长16.23米,宽11.44米,高6米。建筑正面为8柱7拱,两侧为5柱4拱,三面形成回廊。房屋共三间,居中一间为正祠,并立供奉两尊木质神主牌位,左边一尊为“郑徵君子尹位”,右边一尊为“莫徵君子偲位”。牌位旁分设黎庶昌钦使和萧光远经师木主配享。两边旁屋为办事用房,《续遵义府志》刻版时,曾借用过此房。正门门额上悬乡贤杨祖恺先生伯父杨文湘手书“郑莫祠”木匾;正门两侧置篆书楹联一副,为乡贤赵恺(乃康)先生所书:“阐汉宋两朝学术,为西南百代儒宗”。祠后有楼,作藏书之用。楼临原协署荷花池。此池传为明代所建,曾于清代乾隆8年(年)重修,至今至少也有两、三百年。这座长34米、宽24米的池塘,环池砌有石栏,池内修建凉亭。池中遍种荷花,一股地下水,经年累月、源源不断地涌入池中。由此祠堂与池塘交相辉映,互得益彰,是一个非常清幽宜人的所在。听年近80高龄的曾祥铣老师讲,他儿时就经常在荷花池的湖心亭里读书。

郑莫祠于年3月开始修建,当年8月建成。次年三月初十,为纪念郑子尹诞辰周年举行公祭,并定每年三月初十为年祭日。

郑莫祠的建成,是遵义官绅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年,郑子尹先生辞世60余年以后,遵义百姓深感“有清中叶……郑先生乃崛起为西南大儒,而莫先生亦啸傲其间……其风流遗韵固绵邈不绝”,向地方官吏建议创修郑莫祠,以作永久性纪念。遵义驻军北防司令黄道彬、县长金章也认为“关风化、系人心、导后进,莫急于妥先贤之祀者”。于是,采取发行地方公益奖券(开彩票)的方式,筹集大洋元,推蒋京(念亲)、喻界凡(圣域)、詹叙清(灿湘)、杨松岩(杨祖恺的父亲)四人负责筹划并处理日常事务,分工蒋、喻负总责,詹管经费,杨理文牍,另有庶务数人。历时五个月,将祠堂建成。其间,黄道彬调离,蒋在珍继任北防司令,又筹款元,“并于敛款鸠工趣督益严”,方在其任内使祠堂得以完工。原拟就近修建的图书馆,却并未动工。

年5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将包括郑莫祠在内的省立三中全部房舍征用,设为第二军械库,老百姓称作“子弹库”。建碉筑堡,门禁森严,闲杂人等,一律不得擅入。

年1月,浙大西迁,历经磨难,落脚遵义。经协商,军方陆续迁出,将“子弹库”转交浙大办学,作为校本部使用。,是浙大的行政中心。浙大的总务处、文学院、师范学院办公室都设在这里。初时,大门入口处还挂有两块牌子,左边一块是“军政部监护第五总队第四十七大队部”,右边一块是“国立浙江大学”。年10月18日,竺可桢校长将校长办公室从何家巷移至“子弹库”的校本部,直到年5月16日离开遵义,返回杭州。郑莫祠理所当然为浙大办学之用。祠后荷花池的湖心亭,也成为竺校长观测气象的所在。如今,郑莫祠正门左侧墙上还由文物管理部门挂有“浙江大学办学旧址”的木牌。

年,原遵义市人民政府将郑莫祠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市政府又拨专款重新修葺,将郑莫祠以原样为基础,长、宽、高各加2米,改砖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屋顶仍保留原来的木瓦结构。房屋也改三间为一通间,面积为平方米。

年,为纪念莫友芝先生诞辰周年,原遵义市政协、市文管所在改建后的郑莫祠内举办了“莫友芝诗文墨迹展览”。当时还准备在祠内常设郑莫黎文物展,广泛收集郑莫黎著述、研究资料,展开对以郑莫黎为代表的“沙滩文化”的研究,把郑莫祠建成黔北研究“沙滩文化”的资料中心。为此,市政协还发起成立了郑莫黎研究会。遗憾的是,此事后来不了了之,郑莫祠也变成了十一中堆放杂物的地方。

时光老人的脚步又匆匆走过了近30年,现在的郑莫祠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出于几分疑惑和好奇,更是对历史文物的一份情感与责任,年初的寒假期间,笔者专门去了一趟。大老远,就看见祠堂被一根绳子围起来。走近一瞧,几块木牌上写着“此处危险,请勿靠近”八个醒目的大字。经向十一中付向阳校长打听,才知道原来是靠祠堂右侧的四棵法国梧桐,枝繁叶茂,越长越高,竟然高出屋顶一大截。一到深秋,树叶飘落,盖满了屋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得不到清扫的落叶堆积腐败,导致排水不畅。

天长日久,房上的瓦角、檩子遭致损坏,时有瓦片掉下。学校担心落瓦伤人,只好用绳子围上,不让学生靠拢。郑莫祠也因漏雨而闲置下来。祠堂后面的荷花池四周,高高地砌上了围墙,同样也是怕学生玩水出危险。池中的凉亭,早已在飘摇的风雨中毁圮,取而代之的是湖心岛上生长茂密而又杂乱无章的植物。清冽的湖水中漂浮着片片落叶,偶尔可见几条小鱼游弋其间。几间破败的房屋倚祠堂后墙搭建,或许是学校堆放杂物的吧。推开郑莫祠的大门,只见里面胡乱堆放些桌椅、宣传展板之类,墙上还贴有郑子尹、莫友芝的生平简介和标有“文军西征”字样的图片,估计是哪次展览后留下来的。

郑莫祠的祠堂内外,包括荷花池,给人的就是那么一种荒凉、破败的景象。这就是供奉名播黔中、“学冠西南”、蜚声遐迩的郑子尹、莫友芝两位先生的专祠吗?这就是被誉为一代宗师、浙大之魂的竺可桢校长曾经工作过六年的地方吗?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又不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能不能将郑莫祠及其荷花池加以整修,让其以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让郑、莫二位“学冠西南”的“巨儒”,得以堂而皇之地享受后人的崇敬与供奉。何况浙大西迁遵义办学七年,这里还留下了竺可桢校长清癯瘦削而又精神矍铄的身影,留下了浙大师生纷至沓来而又步履铿锵的足迹,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地方。

说来也好办,把郑莫祠的木结构屋顶改为钢筋水泥,上面铺盖小青瓦,绝其水蚀朽坏之虞。祠堂右侧四棵大树,定期修剪,减少落叶经年覆盖之忧。拆除祠堂后杂屋及荷花池周边围墙,砌上石栏;砍伐湖心岛上杂树,重修凉亭,环湖植树;清除池塘淤泥,遍植荷花,放养游鱼,重现往日祠池辉映的盛景。好在老城小学改扩建时,已经预留出郑莫祠的通道,将郑莫祠打造成缅怀郑莫先贤、纪念浙大西迁历史、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已非难事。

年4月,红花岗区政协组织部分市、区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对文化旅游进行专题视察。在郑莫祠,笔者向参与视察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钱世容介绍了郑莫祠的修建情况。她一句话,让在场的各位深受感动。她说:国民政府的官员可以把郑莫祠修起来,人民政府的官员没有理由不把郑莫祠保护好!她还表示,愿为郑莫祠及其荷花池的维修、开发出力。

很快,郑莫祠的维修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红花岗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利用暑假期间,翻修了郑莫祠的屋顶,锯短了祠堂右侧四棵法国梧桐,拆掉了祠堂后面的几间杂屋,荷花池四周及湖心岛上的杂草、杂树也得到清理、砍伐,郑莫祠的文化旅游开发已初见端倪。如果能够继续跟进,修好湖心亭,恢复浙大气象测候所,拆除四周围墙,打开通道,真正将郑莫祠建成展示沙滩文化、宣传浙大西迁文化的重要景点,必将功莫大焉!

长按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那里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