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葱葱松柏, 兼具中西特色的建筑立于闹市之中, 在遵义中华南路转角处,有一段伟大的历史... 毛主席旧居:座落于遵义市新城古式巷19号(今幸福巷28号)内的毛泽东旧居,原为民国黔军旅长(同属川南边防军建制)易少荃(号怀芝)的私人官邸,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经过遵义时,用做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居所。 以独特的视角带你发现遵义不一样的美 “一座建筑诉说一段历史” 中华路上车水马龙, 楼房鳞次栉比,谁又会想到在这样的闹市区, 藏着一桩历史意义重大的建筑。 去往毛主席旧居, 要经过这条有很多小吃的街道, 然后便看见毛主席旧居的建筑。 毛主席旧居 穿过古朴的砖墙, 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就映入眼帘, 坐北朝南的古建筑分为上下两层, 格局大概与遵义会议会址大致相仿。 建筑四周设有环形走廊, 走廊顶壁装饰着花纹, 既彰显着中式建筑的典雅包容, 又蕴含着西式建筑的大方气质。 木质框架的鸳鸯窗上下对开, 彩色的三角形玻璃,映照着安静的庭院, 颇有些西式天主教堂的味道。 住址入口处的石阶早已磨去棱角, 不知名的野草一年又一年在石砖缝隙里枯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步入门中,立刻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沧桑。 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经过遵义, 召开了决定共产党命运的伟大的遵义会议, 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就在这里 居住了10天左右(年1月9日至19日)。 从窗户外看过去, 张闻天的旧居没有任何多余的摆设, 给人一种朴素而整洁的的感觉, 正对应了红军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 一张雕花木床、青靛格子布床铺、 发黄的棉被,一切都透露着浓浓的历史感。 警卫室里,几个床铺排成一列, 墙上还挂着警卫员当时用的背包、 斗笠和大刀,窗边摆放着的枪支已然锈迹斑斑。 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中, 毛主席的居室就位于二楼的左前间。 进入室内,黄褐色的铜床靠墙放置, 床上铺粗白布垫单,上置白布棉被、 包袱皮做的枕头,还有一副马褡子。 窗下的红漆九屈桌上置马灯、铜墨盒、 三磅热水瓶瓷质笔筒。 桌上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信签、信封。 ▲马灯 ▲铜墨盒 床头有一茶几, 上置德国西门子皮包电话机、 白搪瓷缸、油纸伞、公文挑箱... 楼下个素雅的小院子, 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的铜像, 微风拂过发梢,时光似乎停止。 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展 毛主席旧居旁边的楼里正举办作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展,即使不是周末,依然会有许多市民都来这里欣赏毛主席的诗词书法。 伟大领袖毛泽东能文能武, 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军事家、政治家, 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柳亚子先生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 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诗句赞之。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代领袖,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精深的古典文学艺术修养、 非同一般的战争经历和自身坚韧不拔的坚强性格 造就了毛泽东在诗词上的非凡成就。 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充分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和直到他去世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历程, 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 ▲战地黄花分外香 ▲唤起工农千百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在这些家喻户晓的句子里, 我们读到了伟人的凌云壮志。 在毛主席的诗词海洋中漫游, 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澎湃的激情, 那些险象环生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毛泽东曾经说过:“许多词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 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 毛泽东的诗词又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 生活追求,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 切身感受,思想境界,人生情致, 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在创作了大量雄奇瑰丽的诗词同时, 毛泽东还根据他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 和对中国诗歌的深刻洞察, 发表了不少既有现实针对性 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见解和主张。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 有关的赠答、唱和之作占了相当一部分。 毛泽东与朱德、董必武、郭沫若、 赵朴初等人的唱和之作至今家喻户晓。 这些赠答、唱和诗词的内容, 多系家国大事、人文关怀、志向情操、 人生哲理,其思想内涵之深刻、之丰富, 远非历史上一般诗人骚客之间的唱酬可比。 众所周知,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 毛主席从没有放弃对书法的阅览和练习, 毛主席的书法也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老话说:“字如其人”,毛泽东的书法也是如此, 他的书法作品随意为之、天趣自然、线质生动、 流畅奔放、奇大奇小、粗细相间, 有着极强的个性特征。 一幅幅铁画银钩的墨宝、 一本诗集、一张唱片, 这些珍贵的出版物,为人们定格住了历史的瞬间。 历史的烟云早就在时间的长河里悄然流逝, 但那段峥嵘岁月却值得所有人铭记。 相关阅读 融入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城市联盟助推遵义红色旅游转型升级→ 旅讯│遵义获评“最受欢迎生态旅游目的地”→ 浙江杭州首趟旅游专列“醉美遵义号”顺利驶入遵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