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再过两年,金沙建县就是80年了。

作为金沙人,你知道金沙县的来历吗?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取名金沙?金沙县的成立,有哪些事和人,作为金沙的后辈是必须知道的呢?

其实啊,贵州是明朝永乐11年,即年才建的省。在这以前呢,我们今天的鼓楼大桥就是四川和湖广两个省的边界。桥东边是四川。而西边一则是湖广,准确的说,是湖广边儿上水西彝族的管辖区——夷州的势力范围。

元代中期,鼓楼大桥西边一侧,就是今天的火电厂一带兴起了赶场——称永兴场。50年后,到明朝洪武年间,商业兴旺,并有存盐、转运的盐行等,为川盐运往贵阳、水东、水西等地的主要路线。元朝时设有沙溪等处长官司、明朝时设沙溪巡检司,而且沙溪渡、沙溪驿都设在永兴场。四川、湖南、湖北的人到永兴场经商落户发家致富的很多。“永兴场”,曾是周围数百里土特产品集散地。场内有“九景八寺庙”,川壁寺、大佛殿、黑神庙等,直延到解放初期才撤废。

北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就是公元年)夷州彝族首领脱离北宋朝,割据夷州而建立了建罗氏鬼国,为保卫疆域,在边境重地分设了四个营寨,就是调兵驻防,安营扎寨,训练、集合、处警的营盘,都以打鼓为号,故名为打鼓寨,久而久之就呼为此地及附近一片的地名都叫打鼓寨了。我们这里的打鼓寨就在五里坡下,胜天水库旁。清世祖顺治十二年,公元年,张姓首次提倡在打鼓寨开场,以张姓为场主,这里距永兴场仅3公里,取代替永兴老场之意,把“打鼓寨场”命名为“打鼓新场”。

打鼓新场开场后越赶越望,成了是川、黔两岸盐运的主道,方圆百里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商业繁荣,居黔北四大乡场“一打鼓、二永新(今湄潭县境内)、三茅台、四鸭溪”之首。由于人越聚越多,但苦于此地只是黔西州新民里的一个场镇,民众办事,上粮,打官司等等,都要到多里外的黔西去,很不方便。从民国4年(年)起,打鼓新场的有识之士就开始写呈文,要求贵州省政府将黔西一分为二,再设立一个新县。由于不得要领,报告文书石沉大海。

十多年以后,新场各界公民代表方伯鸾、石玉书、毛典濡、游亮曦等人多次磋商,于年所写呈文才的到贵州省政府的回应,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为什么呢?是石玉书立了大功!

石玉书,名国麟,年5月27日生于平坝。6岁读私饕,勤劳用功,深得老师的喜爱。14岁时进城办事,见街头一位卖字画的老人,虽然衣衫破旧,却气质不凡。因住店无钱付租金.店主正在为难他。石玉书便解囊相助,并邀请到家里让父亲收容,父亲见玉书有此义举,同意他的请求,此人一住就是几年,一天,老人对方父说:“我见国麟,性慈仁善,又极聪敏,愿将所长医学,传导于他,以报达贵府之恩。”从此,石玉书每日专心听取老师的口传言教、手抄笔录。学到关键之处,都是一点即悟,老师连连点头,对其父说:“汝子可教也”。三年过去,石玉书就能把脉开方,诊视疾病了,可谓是学业奋进。这位教导他的老师,也感到十分欣慰。这位老师是何人呢?他是清末进士贺静轩。

石玉书得到高人的传授,自己又非常勤奋,他把《伤寒论》背得烂熟。当时正流行瘟疫,染上疫疾的人不计线数,石玉书竭尽全力,救死扶伤。瘟疫平息了,民众对石玉书千恩万谢。从此。石玉书的医术远近闻名。

年,贵州军阀毛光翔率部经过打鼓新场,官兵因水土不服,加上气温忽升忽降,大部分士兵患了疾病。毛光翔的母亲病情也十分沉重,军中医生束手无策。毛光翔闻听石玉书曾经治好过大片的瘟疫患者,便找人请来。经诊视,大都是患了伤寒,如不及时治疗,更会影响全军和地方民众。石玉书对伤寒一症特有研究,由于军营患者众多,亦采取大锅熬药分发,十日左右便病情好转.毛光翔的母亲也能够起床进食。毛光翔喜不自禁,送来数百银洋,作为酬金。石玉书

遂将这些酬金献给了地方慈善事业。

这一年,正是毛光翔任贵州省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总指挥的时候,他聘请石玉书为二十五军军医处处长,石玉书与家人商量:作为当时的一个军阀省主席、大权在手,如果不给他面子,是难于过关的。相商再三、石玉书提出一条件:就是不着军装,不配军衔。毛光翔一一应可。

年金沙县各界向贵州省政府呈文:再次要求将黔西的下四里划出,设立新县,毛光翔见是石玉书为代表提出的此事,立即命秘书尽快按程序办妥。事情进展很快,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备案,原本以打鼓新场所在新民里而报的新民县,与辽宁省新民县同名,必须重起,由方伯鸾、石玉书、毛典濡、游亮曦等地方名士多次磋商,以打鼓新场东南郊2公里的地名“金宝屯”,东北郊3公里的地名“沙溪坝”,各取首字合为“金沙”。含义为:一是取于古人“政治修明,可使黄金与沙土同价”;二是取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崔桐》中“披沙拣金”之语,比喻细心挑选,去粗存精,以示金沙人民精明伶俐、勤劳勇敢之意。民国21年,将“金沙”冠称向贵州省政府建议,呈新的省主席王家烈核定,转报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

又因为时局混乱,军阀争战,接着又是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西迁,十年后的年,经过划地勘界,把黔西下四里的大部,同大方的安洛和遵义的岩孔合并,于7月1日正式成立了金沙县。

如果刨根问底,金宝屯、沙溪坝又是什么含义呢?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今天我在此给大家揭秘。其实啊,金宝屯,沙溪坝都是彝族同胞的语言,因为从公园年到公元年这漫长的年中,我们金沙都是在水西彝族土司政权的统治之下,产生了大量的彝语地名。金宝屯是彝语姐木透的谐音,姐是星星,木是山,透是台,即“观测星象的山台”;沙溪坝也是彝语沙启巴的谐音,沙是汉人,启是街,巴是小,即“汉人的小街”。

下面是各街道、乡镇名字的来历:

各街道办地名鼓场街道

宋初(年始),首府位于今大方的罗氏鬼国,为保卫疆域,在此设打鼓寨(驻防的兵营以打鼓为号扎寨,训练、集合、出警等)。寨旁的人逐渐聚多,赶场后称打鼓寨场。年(清顺治十二年),打鼓寨张姓首倡另开新场,便把“打鼓寨场”命名为“打鼓新场”。年金沙立县后设新场镇,年后称城关镇,年后更名为鼓场街道办。

岩孔街道

因地处白云山支山的文峰山脚,山下有石洞,孔穿数十步,名“天门”,亦名“穿岩”,洞径数米,昔为行人通道,首名“岩空”,清初时更名“岩孔”至今。

西洛街道

彝语地名。西洛是彝语“夜沃”的变音,“西”为下,“洛”为坝,汉语直译为“下坝”。

五龙街道

年将龙坝乡与城关镇东部的四个村合并建立五龙街道办。以两地相连处地名“五龙头”取前两字命名。五龙头位于小洋溪水库,五龙及小龙山、窑山、向阳坪、华家林和小湾龙等五个山头的地脉特征,像五条龙在此聚首,似“五龙抢宝”之地。

镇地名清池镇

因地处天然形成的储水洼地旁,古时称“鬼箐沟”、“哇家溪”。清朝初年的改土归流时期,挖开下方的山口放水后,以尚存的水体起名“清水堡”、“清水塘”,年(光绪30年)前后更名为清池。

平坝镇

以地处平坦而肥沃的大田坝而得名。

柳塘镇

原名杨柳塘;“塘”是清代治安、驿站建制,也是最基层的机构建制。镇守各地的绿营兵为一府一协,协下的中军都司分防左、右营,营下为汛,汛下为塘。范围以村来划分,设置十分严谨,间隔大致5—10里。此处是以塘驻地有杨柳树而起名。年划城关镇西部十个村设立柳塘镇。

茶园镇

茶园故名小荆州。清嘉庆年间,位于三合村的旧场(永定场)失火被毁,将场迁至小荆州。仍取永远安定之意继名永定场。年,永定场又发生一场大火,将街焚烧殆尽,逐以场边一株千年古茶树更名为“苦茶园”,其意是以苦克苦。年金沙立县时,官方便以茶园二字冠乡名。

木孔镇

原名“老木孔”,彝语地名。“老木孔”是彝语“呐谟枯”的变音,“老”为船,“木”为大,“孔”为湾,汉语直译为“停泊大船的河湾”。

源村镇

最早见于史书的地名,是年版《黔西州志》(村寨志),称谓是“袁屯”。志书记载,康熙年间袁屯就已开场。年后的嘉庆、道光时期,才将场名逐步改叫“袁村”,和后来的“园村”、“沅村”及“源村”等,而寨名仍叫“袁屯”。经考证,“袁屯”是彝语“宜替”的变音,“袁”为水,“屯”为池,汉语直译为“水池”或“堰塘”,具体位置即目前上源村的团山堡大堰。

禹谟镇

原名“禹谟洞”,彝汉语地名。“禹谟”是彝语“以木”的变音,“禹”为水,“谟”为大,加上汉语地理专用名“洞”,汉语直译为“常发大水的山洞”。

高坪镇

原名“嘎堵”,系彝语地名。“嘎”为丫口,“堵”为山洞,汉语直译为“丫口处的岩洞”。年后,设立行政区划时才更名为“高坪”,及“高处的坪子”之意。

化觉镇

彝语地名。“化觉”是彝语“凹脚”、“花各”的变音,“化”为岩,“觉”为寨,汉语意译为“依山岩而居的部族”。

岚头镇

原名“大岚头”或“大蓝头”。据墓碑记载,“大蓝头”曾经是四面环山的茂密大森林,清道光年间才被砍伐。经考证,“大岚头”是彝语“都呐脱”的变音,“大”为千,“岚”为虎,“头”为上,汉语意译为“老虎很多的地方”。

安底镇

彝语地名。“安底”是彝语“啊底”、“嘎迪”的变音,“安”为“鸟”,“底”为“坝子”,汉语意译即“雀鸟多的坝子”。地理特征与安底相邻的地名“老安底”相符。

沙土镇

彝语地名。“沙土”是彝语“他普”的变音,汉语直译为“松林地带”。

后山镇

年新的行政区划变更时,因乡政府位于名为马山的山后,故起名“后山”。

长坝镇

古名蓑衣寨。清初(年前后)因人口发展,逐步形成牛马场后,便以处在自东向西的韩家坝、喻家坝、田坝这合起来有10华里长,1华里宽的坝子边,故起名“长坝”。

乡地名马路乡

以处于深切割地形的赤水河支流马路河河边而得名。彝语地名。“马路”是彝语“马洛”、“姆逻”的变音。“马”为山,“路”为谷,汉语直译为山谷。

太平乡

原以山形路径得名九盘坡。清末,四川商人宋太平来此地开设牛马场,兼营布匹、盐巴、小百货生意,并收购当地土特产,晚年回乡,人们便以宋太平的“太平”二字起场名,以纪念之。年起,行政区划正式定名“太平乡”。

石场乡

原名石革闹。明代,地名板山(因有岩如板直立)曾设板山营。后有仡佬族,石姓在板山开旅社店铺,经营布匹、盐巴、百货生意并收购山货,生意兴隆。石老板为人诚实,言而有信,无论对外来客商和本地交易的农民,往往是点头算数,邀期约日付款无差欠,人们都相信他。号他“石点头”。康熙年间,石家已无人,由罗姓(彝族)将其店铺、地盘买得,继续经营,便把无期交易改为固定的场期,为纪念石老板,将场名“板山”改为“石革老”。兴起场后,每逢赶集都很热闹,交易旺盛。后觉得“石革老”不恰当,即将“老”改为“闹热”的“闹”,即是音近,又有兴旺之意。“石场”称谓是年保改建乡、镇,以石革闹场建镇,经街上地方土绅王兰荪等十多人搓商镇的冠名,“石革闹场”若以简称“石场”,意义不大,结果取“石场”的谐意“激扬”,取“激浊扬清”之意,报省、县批准,建激扬镇。年,金沙立县之后,于年谐“激扬”音,又以“石革闹场”而简称“石场”,用作行政建制的冠称,“石场”名并沿用至今。

桂花乡

此处古时是盐道上必经的歇脚之处,因小街有一棵弯腰古树而得名“驼腰树”。年设立乡置时以地脉特征起名回龙乡,小街则得名回龙场。年后,以境内一棵大桂花树而起名“桂花”至今。

安洛乡

彝语地名。“安洛”是彝语“啊娄”、“嘎逻”的变音,“安”为“鸟”,“洛”为“山间平地”,汉语意译即“雀鸟多的山间平地”。地理特征与安洛河边原叫“李家桥场(现仅存碑和桥墩)”处相符。

新化乡

民国时期基层的行政区划是保甲制,年行政区划变更,将当时的新街和化竹坪两个保合并成一个村,各取首字得名“新化”。

大田乡

民国时期基层的行政区划是保甲制,年行政区划变更,将当时安洛乡的第7保改为村,以驻地地名“大田坝”得名“大田”。所谓“大田坝”,其实只是一块两亩地的田,而物以稀为贵,在无田的山区,已算是大田了。

来源:金沙地名志、金沙旅游、金沙快讯等综合整理

长按上方







































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