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民间文化的佳作《遵义花灯》出版 秦应忠和袁锡彬 在马蹄镇平海村,有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袁锡彬和秦应忠,二人前不久合力出了一本书,名叫《遵义花灯》,这本书是将民间濒临失传的花灯戏作品汇集于一体,是贵州历史上最完整的花灯戏介绍书。 原遵义县人大副主任赵福强为书作序时写道,这本书的推出,对广大花灯爱好者,无疑是一件喜事、好事,对促进和推动遵义的民间文化,特别是花灯戏的繁荣发展,更是锦上添花。《遵义花灯》收藏于原遵义县图书馆,还给秦应忠颁发了捐赠证书。 “袁灯头”玩花灯的传奇袁锡彬 炎热的夏季,记者在马蹄镇平海村的关刀山看望花灯艺人袁锡彬,袁老今年82岁,身体健好,只有听力差,说话要大声点才听得到。记者说明采访花灯的来意后,他异常欣喜,急忙从屋内拿出《遵义花灯》一书给记者看,并说:“这本书是遵义民间文化——花灯戏的结晶,是我一生的心血,是农村文艺的财富。”袁锡彬说,我这把年纪了,泥巴都盖到脖子了,这本书出版后,我心里的愿望了结了。 袁灯头与花灯爱好者蒋志友合影 袁锡彬18岁就能自编自演花灯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了原泮水区文工团并任文工团负责人,自编自演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文艺节目,被众多花灯戏爱好者广泛传唱,“袁灯头”这一名号在当地是响当当的,每到春节或当地红白喜事,请他玩花灯的人多得要排队,他忙得不亦乐乎。 文脚霍小华与武脚周德金唱花灯 秦应忠出资1.4万,只为传承民间文化秦应忠 袁锡彬说,这本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马蹄镇政府退休干部秦应忠投入资金1.4万元,才让我圆了这个梦。 今年82岁的秦应忠,中共党员,是马蹄镇退休干部。秦应忠与袁锡彬自幼相好,他深知袁锡彬的花灯戏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了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花灯戏剧种,一位花灯爱好者,一位民间花灯戏艺人的组合,产生了由袁锡彬回忆口述,秦应忠进行整理编著,原马蹄中学党支部书记秦庆康、马蹄中学教师王世江义务进行校对和版式设计工作,历经一年多的努力,编撰了这部《遵义花灯》留传后世。在贵州,专门写花灯戏的书籍,这是第一本。 花灯戏的起源和发展《遵义花灯》这本书,是将有史以来,民间流传的花灯艺术分类整理,共分五章,即花灯戏的起源、花灯戏的程序和内容、关于愿灯的起源和程序、孝灯的起源和程序、各种花灯戏的唱说词,并摘选了袁锡彬自编的花灯、孝灯、愿灯等上百首。 武脚张老七与文脚表演花灯形象生动 花灯戏在遵义民间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这本书所编写的花灯戏的起源、程序和内容、唱调和配器、唱词等内容,主要源于播州区泮水、马蹄一带及毗邻的金沙、仁怀的广大农村,其反映的花灯戏的形式和内容,在上述地方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西乡一带,打钱杆是最受欢迎的,男女双方共同表演有上高台、黄龙缠腰、金钩倒挂、独脚莲花、四门抖底等12种姿势,这是花灯戏中表演难度最大的,也是最受人欢迎的。玩灯的扮演者往往通过打钱杆,向主人家说吉利话,让主人高兴,打发红钱。 花灯戏:传递文化正能量花灯表演的姿势和风格很讲究,象东北的“二人转”,跳法有牛灯式、打圆盘式、二转半式、穿梅花阵式等,花灯的唱法中,往往穿插各种趣味横生的文化元素,群众喜闻乐见。袁锡彬编写了《文明旅游》、《中国梦》、《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儿童白癜风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