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天津迎来了解放,也迎来了解放后第一位市长——黄敬(原名俞启威)。 这位当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晋察冀、冀中、冀鲁豫等根据地的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中的晋察冀中央分局的副书记,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俞明震曾经送鲁迅出国留学。 黄敬担任天津市长期间,忠实执行中央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迅速让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恢复了生机。 他诙谐幽默,没有架子,他和通讯员一起打篮球,摔在地上打滚,出去自己开车,让司机坐车,他用地道天津话和工人聊天,扇着大蒲扇到工地视察,他还与大家一起劳动,建设水上公园。他夙兴夜寐,千方百计改善市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盖起了新中国第一批“经济适用房”…… 直到今天,老天津人回忆起黄敬,依然都说他是“天津人民的好市长”!从年初到年底,这位市长和天津人民一起,走过了天津历史上这段特殊的时期…… ▲年6月1日,天津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黄敬市长(左)、许建国副市长(右)抱着天真的孩子。 实事求是的市长 解放后,天津第一任市长黄敬提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标。 ▲年1月17日的天津日报头版 首先要恢复生产。天津解放几天后,黄敬召开了一次工人座谈会。会上,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党中央告诉我们,进城后先找工人同志谈谈,如何把城市管好。” 当时很多工人都被黄市长一口流利的天津话惊呆了。很多人不知道,他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和汇文中学,对天津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有着更多的了解。他讲的都是最底层人民的心里话,连动作都带着工人的特点。 会上,他号召工人们恢复生产,工人们都说,有这样的市长,工人就是没有饭吃,也不会有怨言。 ▲年2月13日,天津市各界人士隆重召开庆祝天津解放大会。图为天津市市长黄敬同志在大会上讲话。 生产得到初步恢复,工人的主人翁意识有了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左”的倾向:有的工厂工人工资增加得很多,甚至连续增加四五次,同时还出现平均主义倾向,使资本家对工资问题发生顾虑。有的工厂不准解雇工人,劳动纪律也破坏了,管理者无法进行正常企业管理,引起了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恐慌。 年四五月,刘少奇来天津调查,并于年4月24日向天津市干部作了一次讲话。他说:管好天津就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就是诚心诚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民族资产阶级不是我们的斗争对象,而是团结争取的对象。 ▲年4月,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在天津视察工作。 年7月,黄敬市长召开会议,专门检讨工作中存在“左”的缺点和错误,而且主动承担责任。黄敬说,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对中国的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是,90%是落后的农村经济,进步的工业经济只占10%,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今天的中国一切问题是发展工业,增加工业比重。我们对资本家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既要允许其发展经济,又要加以若干的节制。他引用了毛主席话,“今天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年9月,天津市军管会征求各方意见,颁发了《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草案),这是建国以后最早一部处理劳资关系的条例。条文规定了资方在生产和工作需要下,有解雇工人的权利,但需提前10天通知劳方,并酌给劳方遣散费。工资需作增减之调整时,劳资双方协商调整。工人违反厂规,资方有权按照厂规办理。 ▲军管会关于工资问题的决定 黄敬和市委及时纠正了工作中“左”的错误,资本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有了保障,对共产党由疑虑转为信任,私营企业家消除了顾虑。到年11月,除了原工商企业已恢复外,还新增加工商户1.4万户,其中商店增加1万户,工厂增加0.4万户。 一心为工人办实事 生产欣欣向荣,但是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却让黄敬十分揪心。 当时的三条石地区遍布小型的机械厂,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更是突出。黄敬让总工会的同志下基层调查,时任天津市总工会工作人员的孙少华将拍好的照片拿给他看。当时黄敬正在主持各部委的领导会,孙少华推门就进,黄敬并没有责怪她打断会议,而是问她有什么事?“我就把照片给他,他说咱不看了,我问,搞安全大检查同意吗?他立即说:同意!” 生产环境得到整治,市民的生活环境同样需要改善。刚解放的天津,环境卫生非常恶劣,黄敬决心整治城市面貌,改善生活环境。经他提议,市委、市政府同意实施修建两园一场,改造一池两河工程,也就是修建人民公园、水上公园和杨柳青飞机场,改造南开蓄水池、赤龙河和墙子河。 ▲上世纪初天津城西南角蓄水池施工现场 ▲填平前的南开蓄水池污水坑 ▲在填平的南开蓄水池污水坑上修建的南开公园 不到一年时间,这些工程相继竣工。天津脏差乱臭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治理。环境变美了,市民群众交口称赞。黄敬又把目光转向为工人解决住房问题。 天津解放初期,不少工人的居住条件很差,很多工人住在窝棚里,有人甚至无房可住。作为市长,黄敬对此忧心忡忡。他曾经多次对秘书兰铁白说:“别说住窝棚,你老少三辈住一间房子,一不方便,二没法生活,三道德风尚也不好呀。咱们得找工人谈一谈。” ▲兰铁白讲述当年事 ▲原黄敬秘书兰铁白接受天津广播记者采访 黄敬于是邀请了20多位老工人和劳动模范到他的住处座谈,他和大家一起,手掰手地就一平方米造价多少最为合算,用什么材料最为便当,建成后能住上多少年,工、料、钱款的来源等问题进行探讨。 房子的大小、房型确定了,但此时的天津百废待兴,再加上要全力以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拿不出资金建房。怎么办?情急之下,黄敬跑到了北京中南海,找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反应这个问题,争取中央的支持。“请中央先支持我天津市一部分钱吧,我再贷些款,从厂里的资金或者利润里面再凑凑,到几年以后还。这样我争取先盖它5万间。” 中央最终同意了黄敬的请求。 ▲年3月20日,天津市黄敬市长与总工会黄火青主席召集各工厂代表讨论工人新宿舍建设问题。 为了让工人们满意,在全面动工以前,黄敬要求先在河西区湛江路盖起了10间房屋做“样板房”,然后邀请工人及其家属代表参观审查,根据大家的意见,又进一步修改了设计图纸后才开始施工。 在黄敬亲自领导下,工程进展迅速,年初开工,建设当年夏天就有许多人喜迁新居。年底,在中山门、王串场等五处距工厂集中地较近的地方,5万间住宅全部落成,住房困难的工人陆续搬进了这批“经济适用房”。 在第一个工人新村———中山门新村的开工典礼上,黄敬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工人师傅们,对不起大家了,国家本来想要盖正式的住宅的,要盖大楼房。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资金非常困难,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先盖一些简易平房。我保证,最多住上十年,我们就会重新在这里建设正式的住宅区,盖我们真正的工人新村!” 由于各种原因,黄敬“盖大楼房”的保证没有兑现,这些由简易平房组成的工人新村存在了40多年,一直到20世纪末才被高楼大厦取代,许多住户在这里整整生活了三代。 ▲丁字沽工人新村 没有架子的市长 “三黄治津”的“三黄”中,黄敬是最年轻的,只有37岁。(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黄克诚,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敬,市委副书记黄火青,人们称他们“三黄”。) 黄敬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和工作人员打成一片。 有一次,市委在召开会议。中间休息时,黄敬市长跑到伙房去了,几个炊事员正在做饭,案板上有一盆肉。他走过去伸手捏了一小块肉,放到嘴里。几个炊事员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然而,他却蹑手蹑脚地走了。这天,炊事员们特别高兴,特别兴奋。 一个炎热的夏天,黄敬在中国大戏院作报告,他上身穿着一件汗衫,因为穿得时间太长了,汗衫上有两个核桃大的洞。有的干部抿着嘴笑。后来他们听人说,黄市长说他穿这样的汗衫,是为了更凉爽些。 ▲天津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敬在天津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上作报告 中午,解放初期曾在天津市委企业党委工作的罗真回忆,午休时间,黄敬在张园和通讯员打篮球,争抢之间,两人都摔在地上打滚。“黄市长出去开车,把司机扒拉旁边,他开。警察拦住他路检,发现他没有驾照,他说他是黄敬,‘黄敬?我不认识黄敬,我认识这个本。’” 事后,黄敬非但没有批评那位拦住他的交警,还为自己没有好好遵守交通规则做了自我批评,不过他还是忍不住总想过过“开车瘾”,后来自己专门去考了驾照,于是“市长给司机开车”的桥段还在不断上演。 黄敬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和蔼可亲,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很少大发雷霆,而是用幽默的语言让工作人员心领神会。在天津市委工作过的赵岩记得,黄敬有个木头图章,是在胜芳时找人刻的,他嫌太粗陋,就拿着图章,说:“这是你们谁干的事儿?这不是像猪肉铺掌柜的图章么?让人家外国人一看,你们中国的猪肉铺掌柜的当了市长了!” 工作人员一边笑,一边给他又找懂得篆刻的人刻了一块鸡血石图章。后来,赵岩在天津市某纪念馆里看见了那个图章,黄敬并没有据为私有。 黄敬极具语言天赋,善于用不同的方言和不同的对象谈话。和工人在一起就是一口地道的天津话;跟团干部讲话的时候,就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跟企业家和工商民主人士谈话,又变成了浙江口音,和来自冀中根据地的同志就说冀中方言。短短几句话就和大家拉近了距离。 ▲年,黄敬同志(左)在天津解放庆功会上与立功受奖战士亲切交谈。 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在黄敬担任天津市市长期间,他还主持兴建了塘沽新港、改建了天津火车站,举办了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会,恢复了对外贸易,组建了天津医学院,建成了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到年底,全市GDP比年增长了2倍多。 ▲年10月17日,天津港职工打着腰鼓扭着秧歌庆贺万吨级货船进港。 城市百废待兴,黄敬的工作十分繁重,他每天除了开会,还要到基层视察甚至参与建设。 在水上公园的建筑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出现的黄敬。他和工人一道抬土筐。工人们知道他有糖尿病,身体不好,不忍心给他多装土。黄敬却说:“没问题,多装些。” 炎炎夏日,黄敬多次到工人新村的建设现场盯进度,拿着大蒲扇,跟工人聊这聊那,工人听说这个貌似普通的人就是黄市长,看着他挥汗如雨的样子,内心万分感动。 在黄敬担任天津市长期间,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黄敬却积劳成疾。他常常累得在会上也打起瞌睡。时任新华社记者的石坚有这样一段回忆: “ 那是我们新华社有一篇急稿需请市长审阅。我和总编范瑾一起到遵义道市长宿舍送审。当时市委正在开会。吴研农、杨英、黄松龄都在场。黄敬正靠在椅背上,两腿架起来呼呼大睡。范瑾同志走过来在他耳边连叫:“老黄,老黄!”黄敬睁开眼看了看,又睡着了。范瑾无可奈何地说:“又睡了。”又叫两三次,黄敬醒来拿过稿件,不到十分钟审阅完毕,我急忙赶回分社发了稿。我想幸亏市长夫人范瑾同去,如果我这小记者送审,怎敢三番五次喊醒市长呢! ▲年10月5日,天津日报社总编辑范瑾(右一)与市长黄敬(左一)在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上。 年8月,黄敬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任部长,离开了天津,直到今天,老天津人回忆起黄敬来,依然都说他是“天津人民的好市长”! 编辑 韩振 视频 马媛 综合 天津市档案馆城市快报昊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