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镇远古城,听青砖黛瓦、旧巷驿道讲述千年前的历史人文;行走青岩古镇,看亭台楼阁、古宅遗迹诉说年来的传奇故事…… 走进贵州,可享文化养心之福。这里人文资源丰厚,传奇壮丽的革命转折地,闻名世界的民族文化,繁花似锦的历史文化,犹如一串串璀璨的明珠,令人目不暇接,成就了“文化千岛”的美名,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在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的当下,贵州不断深挖自身优势,立足实际出实招,注重挖掘、传承、保护、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新格局。 如今,漫游在贵州的每一座城,都能感受到“古今共存”的魅力,被融合在建筑里的屯堡文化,“变身”为文创产品的非遗文化,写入研学游的阳明文化……在视听结合的立体玩法里,贵州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新活力,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时代舞台。 海龙屯杨世龙 摄 “猿鸟难越”的数道关卡、传说中的“三十六步天梯”、有着凄美传说的“绣花楼”……海龙屯,这座悬崖上的宫殿,在荆棘与黄土覆盖之下沉睡数百年后,在考古者的指尖苏醒。 海龙屯遗址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海龙屯土司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海龙屯朝天关景区供图 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如何做到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在对海龙屯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中,坚持绝对保护和适度开发原则,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海龙屯实际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文旅融合”之路。 为了做好古城墙的墙体保护,向游客更好地展示古人依山而建的险峻的海龙屯防御体系,年12月,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启动“海龙屯城墙维修工程”修缮工作,并于年3月对“一字城墙”进行局部的落石归安和补砌,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归安和补砌后遗址的“原真性”。 为保护好古城墙的“原真性”,每一块从原城墙上卸下来的石头都要进行编号。景区供图 据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局长江继义介绍,管理局按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监测数据和指标要求,常年开展海龙屯监测数据分析、整理与上传工作;针对飞凤关、朝天关等各关口沉降、裂缝等病害,在国内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进行24小时适时监测。同时,管理局还完成了海龙屯陈列展示中心安防提升工程,形成海龙屯遗址区“人防+技防+互联网+大数据”的多元保护格局。 除了做好保护遗产工作,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还在智慧旅游方面做“文章”。借助高新科技手段,量身打造了多媒体互动文旅展厅,游客可通过触摸屏点选主题阅读和阅览其相应的个主题文献内容。此外,景区还配备了度全景沉浸式导览系统和商业智能BI系统,有力推动海龙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活化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景区供图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海龙屯土司小镇举办了“活化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来自贵阳的游客高新艳体验良好,“趁着假期有空来海龙屯体验寻古乐趣,没想到正好赶上活动,展销上的商品很有特色,我很喜欢。”遵义游客阳兰也表示,“景区智慧服务做得很好,让第一次来这里的人能够加快对海龙屯的了解。” 近年来,海龙屯景区借助“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名片还开展了许多文旅宣传活动,带来了不少人气。如“中国首届海龙屯甲胄文化旅游节”“第五届中国土司文化与土司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土司文化节”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景区游览体验,增添旅游看点。为了拓展海龙屯景区业态,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编制了《海龙屯中小学读本》,制定海龙屯特色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方案,开拓研学旅行市场,促进世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海龙屯新王宫景区供图 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区长朱世斌说,“汇川区文化底蕴丰厚,接下来,将结合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特色,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融入到生活中,使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世代相传、创新发展,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向秋樾 视觉/向秋樾 编辑/陈江南 二审/舒畅 三审/李缨 |